投资人郑刚入场:“不烧钱”理念能圆造车梦?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作者:admin
2018-04-19 10:19

    如果不是正式对外公布了造车计划,恐怕不会有人注意到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也有在汽车行业工作的经历。这位因成功投资了陌陌、映客和锤子科技而“走红”的天使投资人在4月2日举行的一次公开活动中,正式宣布投身造车领域,由他出任董事长兼CEO的这家新公司英文名为“Neuron”(意为“神经元”),中文名目前尚未确定。“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做出行服务的公司,而不单纯是生产车和卖车的公司。”郑刚如是说。

  ♦ 从创业到投资再回归创业

  被创业者打上“有趣”和“不安分”标签的郑刚在成为天使投资人之前,也曾是一名创业者,2003年,他在成都分别创立过3家企业,产品分别为聊天软件、搜索引擎和视频网站,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能成功过。

  不过,这段失败的经历被他视为现在能成长为一名成功投资人的重要原因,而如今重回创业跑道,郑刚认为自己不仅具备心态上的优势,近15年里通过投资所积累的资源、人脉和经验以及财富也可以在此时起到帮助,再加上目前已经“积累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团队”,郑刚对造车还是充满了信心。

  虽然造车的消息极为突然,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并不短。郑刚透露,在拒绝投资一个电池电机电控团队9个月后,他“非常痛苦地思考了两个月”,然后才决定成立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虽然钱少、资源少,也没有先发优势,但天不怕地不怕的郑刚仍然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从此前的消息来看,相信郑刚从投资这家企业到自己创办也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因为在去年12月21日的“牛耳奖颁奖典礼”上,郑刚的说辞是“近期已经投资了一个高规格的电动汽车团队”,其团队成员的信息为“来自于特斯拉和乐视的汽车团队、上汽等”,与目前透露的人员组成几乎一致。

  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在媒体面前讲故事的郑刚还提起了此前从未提及的20多年前在汽车行业的从业经历:1998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通用汽车做投资并购的可行性分析,此后德尔福从通用汽车剥离,郑刚就继续留在德尔福从事同样的工作。“我总共在汽车行业做了5年。”郑刚说。

   造车会是一场马拉松

  按照郑刚的计划,新公司研发的概念车将在明年初正式对外发布,量产车预计将于后年对外发布,希望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量产交付。按照郑刚的说法,“无论在产品还是营销模式上都会有非常大的创新”。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可能很骨感。2014年曾号称用50人、400多天打造出了一款纯电动概念车的游侠汽车,就曾在2015年立志在两年时间内实现量产。近日,宣布获得了50亿元B轮融资的游侠汽车重现江湖,自称概念版游侠X的量产车型已经历经3年的研发和试制,现已全部定型,并完成了4轮试制以及90%的测试项目。

  如果郑刚“关心”一下其他新造车势力的发展就会发现,汽车行业与锤子所在的手机行业极不相同,就连他极为崇拜的乔布斯所创办的苹果公司也已经在研发汽车的道路上行走了4年,期间经历重重曲折,甚至一度有放弃的传言,目前仍处于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过程中,连概念车都不曾正式发布过。

  因此,即便打算“采取合作形式”配备自动驾驶技术,恐怕放眼全球,郑刚也找不到一家当前能提供出完全成熟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即使真如其所言,两年半时间里完成量产交付的Neuron车型会装配L4、L5级自动驾驶所需硬件,但距离这些硬件真正发挥作用,恐怕还需至少5年的时间。

  ♦ “野蛮人”还需对汽车业多一些敬畏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钟师对于郑刚的造车前景并不看好。“汽车制造业门槛很高,对资金、技术和人才的要求都极高,尤其需要工匠精神。”钟师说。

  或许在郑刚看来,当前“制造汽车的零件由3万多个下降到1万余个,传统汽车巨头优势不再,汽车行业迎来颠覆性时代”,目前我国“新能源车行业还处于战国时代,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他与其他造车新势力“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当下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进入者有很大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从未真正成功运作过一家公司的他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超乎想象。

  在资金方面,郑刚目前已经成功融资到6亿元,这其中包括他自己投入的3亿元。面对外界的质疑,郑刚显得很轻松:“烧钱是流氓行为,我的理念是一定不能烧钱,要赚钱。”不过,造车绝对是一个“花大钱”的行业,被郑刚称为造车并没有费多少钱的贾跃亭前前后后花在汽车产业上的投资已经超过150亿元。

  在技术方面,郑刚想打造的“共享的、大型的、相对豪华的、提供极致完美体验的无人车”仍然是一个概念化的汽车产品,且不论颠覆性设计需要多少年的经验积累,从概念到现实中的汽车产品落地,还必须经历强制性认证标准,也包括一系列严格的产品测试,而在可预见的2~3年时间里,我国汽车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恐怕也不会发生太颠覆性的变化,这也是为何各家车企的概念车五花八门,但最终的量产车依然大同小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颠覆,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乎每一个造车新势力所向往成为的特斯拉在汽车行业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而直到现在Model3的每周产量还不超过1000辆,去年第四季度Model S和Model X的出货量也只有2.8万辆。自成立至今,特斯拉从未实现过财年的盈利,就连实现盈利的财季也屈指可数。“汽车业绝不能轻易进来,希望这些新势力在决定造车前,能对汽车行业有足够的敬畏感。”钟师如是说。(中国汽车报网)